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 > 政法學堂 > 法學研究 > 正文
以釋法說理成就“說得出的正義”
2024-11-15    來源:法治日報-法治網    作者:    【打印本頁】    字體: [][ ][ ]
2024-11-15

  近年來,裁判文書說理不足、不透、不當等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。究其緣由,既有法官說理認識不夠的問題,也有說理能力不佳的原因,還有說理機制不夠完善的困境。老百姓打官司不僅僅是要個裁判結果,更是要得到一個有理有據、可感可知、令人信服的“說法”。因此,人民法院必須把裁判文書釋法說理擺在突出位置,以“小切口”改革為支點,撬動人民群眾滿意度大提升。

  裁判文書釋法說理是雙向的,既關乎“說者”,又牽系“聽者”,不能僅僅考慮誰在說理,還必須關注向誰說理。因此,應當協(xié)調好“說”與“聽”的關系,讓裁判過程由“獨白”走向“對話”,方能真正讓司法從“看得見的正義”邁向“說得出的正義”。

  首先,讓說者說得清。釋法說理能力的養(yǎng)成并非一朝一夕,在實踐、學習、思考、再實踐的過程中長期積淀,方能成就專業(yè)素養(yǎng)和審判經驗的厚積薄發(fā)。為此,我們探索法官助理分層分階培養(yǎng),實行“導師帶徒制”,出臺釋法說理工作指引,對裁判文書制作提出具體要求,規(guī)范和完善釋法說理的內容和方法,破解認識不深的問題。搭建多層次多載體學習交流平臺,加強專業(yè)訓練、崗位鍛煉、實踐歷練,讓法官運用演繹、類比、歸納等多種邏輯方法解析經典案例,全面提升語言表達能力、文字歸納能力、爭議提煉能力,力求語言規(guī)范、表達準確、論證嚴密,破解能力不佳的問題。建立裁判文書評價機制,定期組織優(yōu)秀裁判文書評選,常態(tài)化開展釋法說理專項評查,發(fā)布裁判文書“紅黑榜”,找準“獎”與“懲”的平衡點,破解動力不足的問題。深化繁簡分流,在全省率先打造“破產智審”全新應用,探索危險駕駛罪的全流程智能審判,優(yōu)化模塊化下裁判文書智能生成機制,簡案略說,繁案精說,破解時間不夠的問題。加強履職保護,持續(xù)落實不實舉報澄清、個人隱私保護、身心健康保障等舉措,加大侮辱、誹謗、傷害法官行為的打擊力度,破解情緒不安的問題。

  其次,讓聽者聽得明。溝通不是單向的傳遞,而是雙向的反饋和互動。因此,釋法說理本身不是目的,其目的是讓當事人知法明理、勝敗皆服。一方面要提升當事人的參與度。在立案階段,做實做強訴訟輔導、法律釋明等工作,對當事人提出的疑惑進行“說理式”回應,明確告知訴訟程序、權利義務、舉證責任,幫助當事人樹立合理預期。在審判階段,弘揚發(fā)展“馬錫五審判方式”,在庭審中妥當地公開心證,將常識、常理、常情融入案件裁判,盡可能考慮說理對象的認知能力、認知水平,把訴求理明白,把問題講清楚,把困惑說透徹,讓法律事實最大限度接近乃至還原客觀事實。在執(zhí)行階段,積極構建遞進式釋明機制,創(chuàng)新打造案件全周期封閉式分段集約模式,耐心細致與被執(zhí)行人溝通交流,引導、督促、激勵當事人自動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。另一方面要提升當事人的獲得感。樹立“如我在訴”理念,認真回應、反駁或贊同當事人提出的訴求和理由,抓住關鍵問題正面說,抓住爭議問題詳細說,減少模板化的形式答復,給予實質性的分析回應,使釋法說理多點思辨性;進百家門、訪百家情、解百家難,多聽一會、多問幾句、多聊幾次,善于洞察當事人所思所想,實現司法專業(yè)判斷與群眾樸素認知的有機統(tǒng)一,讓釋法說理增點煙火氣;將心比心,與群眾樸素情感高度契合,以求當事人內心產生共鳴,找到糾紛解決的最佳點,幫助當事人定紛爭、化干戈,為釋法說理加點人情味。

  裁判文書釋法說理與人民群眾利益絲絲相扣、縷縷攸關,改一寸群眾必會有一分收獲,實一尺群眾就能增一分滿意。在新的輿論場景、新的傳播技術下,我們要通過釋法說理讓更多公眾看到事實的曲與直、人性的善與惡,全景呈現司法公正“全過程”,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。

 ?。ㄗ髡呦嫡憬∪鸢彩腥嗣穹ㄔ狐h組書記、院長)


【編輯】:趙怡舒
【來源】:法治日報-法治網